

老年人是语言障碍的高发群体,语言障碍往往由认知障碍、脑卒中、帕金森等神经认知系统疾病引起。对健康老年人语言障碍筛查,有助于发现早期神经认知系统疾病。然而,如何研判老年人的语言能力是处于健康状态、亚健康状态还是不健康状态,仍是一个空白。
11月21日,全国首套“老年人语言障碍智能快速筛查系统”在上海交通大学正式发布。该系统历时三年研发,具有快速、智能、便捷的特点,可用于医院或社区老年人的例行检查,也可用于养老院或家庭日常检查。预计2026年,该系统将上线开放。
研发7分钟测试体系,支持手机、平板等设备运行
团队负责人、上海交通大学国家语言与健康研究中心常辉教授介绍,对老年人进行语言障碍筛查,首选需要研发一套理念先进、科学,适切性强的语言测试体系。团队发挥病理语言学和语言测试学优势,结合老年人语言障碍特点,研发了一套包括构念、试题、评分标准等在内的老年人语言障碍测试体系。试题包括听理解部分的“找找看”和“听听看”,以及语言产出部分的“说说看”,整个测试在7分钟左右完成。目前,团队已对1000多名50-79岁的老年人进行筛查,获取了宝贵的一线数据。
此外,团队还研发了试题在线运行系统,支持平板、手机及计算机等多种设备平台。系统设计注重界面简洁与交互直观,严格贴合用户使用习惯与直觉,有效降低操作过程中的认知负担。系统还融入了大量引导性说明与提示信息,协助用户顺畅、高效完成测试任务。
如何科学判断老年人语言是否健康?
要完成老年人的语言障碍筛查,还需要一个科学的判断标准。为此,团队基于研发的在线测试系统,在国内多地采集老年人数据1000多份,涵盖不同年龄、教育水平、认知水平、性别、职业等。基于所采集的数据,采用回归常模制定方法,构建分层回归模型,并遵循常模参照测试的流程进行标准设定。
该标准具有两个优点。首先,实现了常模的多维精细化校正,使测试结果更准确地反映被测试者的真实语言水平。将重要的人口学变量包括受教育程度、年龄和性别等,按照重要性依次纳入回归分析,进行向前逐步回归,构建了更加贴合中国国情和人群差异的常模模型。
其次,基于标准T分数体系制定了包含不同风险等级的评估标准,实现了对被测试者的精细化风险分层。这种精细且科学的风险分层为老年人语言障碍筛查提供了一套清晰、客观的预警和干预指引。
智能评分与反馈系统更加精准、及时
为了使老年人语言障碍筛查更加高效、稳定、智能,结果反馈更加及时,团队联合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崔海坡教授团队,成功开发了智能评分与反馈系统。该系统基于构建的语言评价体系与大规模文本预训练模型技术,解决传统人工评估效率低、一致性难的问题,实现了对被测试者语言表达能力的自动化、多维度、高稳定智能评分,为老年语言健康筛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工具。
该系统具有两个核心技术。大模型赋能,三维评分体系实现精准量化。系统以大模型为评分引擎,通过在提示词模板中融合“评分维度标准”“测试素材描述”与“人工评分示例”,对构建的评分机制进行学习应用。系统在内容、语言、组织三大维度进行了量化评估,细化被测试者的综合语言表达质量。
综合集成与迭代,降低大模型输出波动。为解决大模型在生成式评分中固有的波动性问题,本系统构建了一套融合“多专家并行评分”与“迭代自校准”的复合型智能评分方法。此外,还引入了“轻量化多模型并行评分”机制,设计了基于大模型自我纠错的“二次校准系统”,系统综合被测试者的描述文本,以及校准标签,给出最终的评分结果。
该系统显示,其评分结果与专家评分的一致性达到90%以上,专家对系统评分结果的认可度高达99%,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。该系统为老年人语言障碍的筛查提供了标准化、可复用的评估路径,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老年健康领域深度落地的典型案例。
新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